为官须坚决断掉发财念想

为官须坚决断掉发财念想

    为政清廉应该先从自己做起,己正,才能正人,这是古训,也是真理。自古有所谓“为官发财,应当两道”。既然担任了公职,为公众服务,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。“我们愿意接受全社会、接受媒体的监督”,全国两会闭幕后,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,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。
    “为官发财,应当两道”,就是要求我们的官员勤政清廉、谨记重托,想从政,就别想发财;想发财,就别来从政。既想当官又想发财,甚至利用当官来发财是动歪了念想,党纪国法不容,更有悖于人民群众的期待。
    曾读过《一九五六年后的彭德怀》一书,有一个彭老总在攀枝花三线建设工地访问农家时的故事。当地的山村有户人家,三个女人只有一条裤子,而公社有的干部全家却在镇里住得好、穿得好。面对这种鲜明对比,彭老总对那个陪同的公社干部厉声说:“老百姓穷得连裤子都没有穿了,你却在镇上住大瓦房,你能住得安心吗?如果我们当官的自己先富起来了,而不去管那些穷人,这就违背了我们当年革命的宗旨,人民就不会再拥护我们,我们自己就要垮台的!”
    这个故事,真实展现了彭德怀同志对民生的殷切关注和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,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。
    为官就别想发财,是一种境界,优秀的共产党人无一不是甘于奉献、恪守清廉的。从方志敏“在这长期的奋斗中,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,从没有奢侈过”到周恩来去世前“没有留下分文积蓄”,从焦裕禄“经常教育子女干脏活,到最困难的地方去,穿衣要朴素,生活要节俭”到吴仁宝“带领村民将一个昔日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建设成为闻名全国的富裕村,可自己多年仍住在上世纪70年代末建造的‘兵营式’农宅中”,从杨善洲“为民辛劳一生,最后把苦心经营的农场捐出来,造福于民”到陈光保“年过八旬办农场,全部收入助教育”。这种把人生的理想、信念始终寄托在“为民造福”之中的精神,是共产党人浩荡之气的生动写照。
    “能吏寻常见,公廉第一难。”郑培民有句名言:“中国百姓历来喜欢清官,一个政治家及其亲属在经济上是否清白,是他能够获得公众拥护的主要因素。”一名领导干部要管住自己及“身边人”的“手”,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信仰坚守。可是,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掌了权的“表哥”、“房叔”、“裸官”,背弃了艰苦奋斗、执政为民的信念,以权谋私,贪图享乐,爱慕虚荣,有的还把做官当成了一条挣钱的“特殊门路”,笃信什么“当官不发财,请我都不来”,炫耀自己的奢华财富,甚至相互之间攀富比阔。“贪”字头上一把剑。可以想见,这种“乱伸手”的官员,最终不仅毁了自己的名声幸福,更危害到党和人民的事业。
    “当官发财”与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格格不入。为官坚决断掉发财的念想,是做“好官”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。怎样“断”?既有赖于用制度管权、管钱、管人,给权力涂上“防腐剂”、戴上“紧箍圈”,真正形成不能贪、不敢贪的反腐机制,也寄希望官员不断提高对于金钱、名利的“防疫力”,“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,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,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,伸手必被捉”。在物质利诱面前,神定、心稳、气正,分清界限,头脑清醒,崇清守清,踏实做事,清白从政,“官”、“商”之间尤其不能“勾肩搭背”,以更加廉洁自律的精神状态服务于民、取信于民,让清气充盈生命、融进追求。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来源:江西日报)